|
一阳初生冬至美:阳气今日起 思念至此长![]() 冬至(12月22日)冬至为农历十一月中,《通纬·孝经援神契》中曾记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这个最早确定下来的节气代表着临近年终,也同样代表新一个循环的开始。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因此冬至又名“一阳生”。 冬至 太阳黄经270°,十一月中 有人说,等待是冬至的主题: 冬至一到,长夜等待晨曦,冰河等待涌动;花苞等待温暖,垂柳等待抽芽;蛰虫等待苏醒,候鸟等待北上。这日起,新年的鼓点越来越急、越来越响,千千万万的人都在等待归家的时刻。 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这一天思念最长。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丨冬至之日“蚯蚓结”,蚯蚓感阴气蜷曲,感阳气舒展,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 二候,麋角解丨冬至后五日“麋角解”,鹿属阳,山兽,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动丨再五日“水泉动”,水乃天一之阳所生,现在一阳初生,所以,水泉已经暗暗流动。 |冬至·诗词|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 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 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满江红·冬至 宋·范大成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冬至习俗大如年 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冬至半月是很喜庆的节日,庆祝方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祭祀、贺礼、饮食等。至今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数九” 冬至日也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严寒天气。古代先民认为,从冬至起,每数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共计八十一天后,春天便翩然而至。关于“数九”,广泛流传的《九九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消寒图 《周易》以阳爻为九,九九实际上是阳气壮大的一个过程。到五九,飞龙在天,阳盛阴衰,天就暖了。古人在冬至来临前,绘制《九九消寒图》:自冬至日起画梅花一枝在窗上,佳人早起梳妆时,每日以胭脂随手画一圆,待九九八十一圆画满,梅花变杏花,推窗春色满园矣。 冬至养生 冬季由于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进而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冬季易引发各种心脑血管意外。故应定期监测血压的变化,如果血压有波动要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切不可自己调药或者停药。 此外哮喘、胃病、皮肤病等,冬季多有复发,需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及时添加衣物,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前后宜吃食物 冬季万物收藏,阳气潜伏,自然界中动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春天生机勃发,所以冬季是养生保健的良好时机。尤其是年老体弱的人群更应该抓住“冬藏”这个机会,适当进补。 冬季进补多选择冬至开始,但需注意要因人因地而异。一般要做到食物多样化及合理搭配,可以适当食用温性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红枣、桂圆、核桃仁、花生仁等;少食用螃蟹、田螺、苦瓜、金银花等寒性食物,避免损伤脾胃。 | 蔬菜:蒜苗、韭黄、香菜、白菜、白萝卜、蘑菇、红薯 | 水果:猕猴桃、柚子、梨、桂圆 | 肉类:牛肉、羊肉、乌鸡;水产,鲫鱼、虾 | 饮品:豆浆、牛奶;药材,人参、莲子、山药、当归(适合气血亏虚的人) |